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2)
4.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在朗读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语调、重音、停顿、节奏之间的关系才能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达到朗读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以使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创设好朗读的情境。
有感情朗读,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知道,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把朝鲜人民与志
(五)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不少教师喜欢对学生朗读情况直接进行评价,这样评价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得失,便于改进和提高,但教学中也需要运用启发评价。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应该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发评价,即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态语引导读者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表达。这样既引导了读者,有启迪了听者;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既训练了读法,又训练了思维。
二、加强默读训练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是默读。因此默读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平常我们所说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指的就是默读的能力和习惯。小学默读训练,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一)加强默读的学法指导和训练过程。
1.养成习惯
养成默读习惯,将注意力集中到读物的内容上来,加快眼睛扫视速度,使发音器官来不及发出动作。这样坚持练习,就能养成默读习惯。
2.扩大视幅,整体认知
要扩大视幅,实现从“点读”到“句读”“段读”的过渡,一要学会整体认识,整体理解句子意思;二要熟悉词语的搭配习惯。
3.加速理解,学会浏览
要提高阅读速度,眼要看得快,由眼入脑想得快。理解基础上的浏览,不仅使人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快速得到一个总的印象,节省很多阅读时间,还可以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总之,默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应普遍采用这种阅读方式。语文教师,实在应该重视默读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
综合上述可知,朗读和默读各有功能和作用,而且两者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方法有机结合。当然,关于读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在知识高度增长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思考后给学生提示与指导,在教学中应运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